推进低保“扩围增效”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2023年以来,我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阶段性扩大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覆盖面,将更多困难群体纳入保障范围”相关部署,采取完善政策、压实责任、主动发现、跟进救助四措并举,扎实做好低保扩围增效工作,为困难群众生活“托底”。
夯实政策支撑,扩大社会救助政策覆盖面。我市以将更多困难群体纳入保障范围为落脚点,做好扩围增效政策修订工作。2023年10月9日,在全省率先修订印发《淮南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细则》。对申请对象全部扣减因残、因病、因学等刚性支出;对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申请低保,视为“单人户”核算其家庭收入,视情豁免其法定供养义务人供养费;对申请低保的重病重残家庭其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人均金融资产由不超过月保障标准的30倍提高到48倍;允许申请低保家庭拥有1辆(艘)8万元以下的非经营性机动车、大型农机具、船舶。新细则执行以来新纳入低保对象4408人。
压紧压实责任,确保“扩围增效”工作顺利推进。我市细化工作举措,做到压力传导“零距离”、工作部署“面对面”。加强工作调度,2023年8月以来,市民政局从每周通报数据、按月调度工作逐步转变为每日通报数据、按周调度工作,对工作落后县区“点对点”发送工作提示函,并约谈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和民政局长,将压力传导至每个村(居)、每名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强化督查指导,市民政局联合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对阶段性重点工作进度缓慢县(区)、乡镇(街道)加大督查力度,直接到乡镇(街道)查看工作台账,帮助其理清工作思路、查找问题症结、找准工作方法。同时,督促县区一级带着一级干,全力攻坚克难,确保扩围增效工作取得成效。目前,全市在保城乡低保对象102777人,较上年末增加200多人,低保边缘和支出型困难人口12520人,达到低保人数的12.2%。
坚持主动发现,社会救助工作从“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我市持续深化“望闻问切”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深化数据应用,不断充实完善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数据,实现了对15万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预警全覆盖。加强与乡村振兴、医保等部门数据共享与比对,对预警信息通过线上预警与线下核查相结合方式,让符合救助条件的低收入人口及时纳入保障范围。2023年,主动为个人自负费用较大的254名人员发放临时救助金85.08万元,全市2.7万名持证重度残疾人中有10924名纳入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将11207名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等保障范围。坚持定期走访,组建社会救助主动发现信息员队伍,坚持对低收入家庭每月探视走访“敲门行动”,对申请能力不足人员帮助其申请办理低保、特困、临时救助。2023年,全市累计新增低保对象11167人,特困人员701人。
强化跟进救助,做好困难群众的“急难”求助。对在我市行政区域内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或者其他特殊困难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家庭或者个人,实施动态跟进救助。做实衔接救助,加强临时救助制度与低保、特困供养等其他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对新申请的低保对象或特困人员,当月审核确认后的三个工作日内,按照该申请对象审核确认的人均月补助标准发放临时救助金。新政策实施以来为新增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发放临时救助金165万元。实施跟进救助,密切关注皖事通“皖救一点通”预警栏目、“淮南民政”微信公众号社会救助服务、“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个人求助信息,主动对接求助人,核实遇困信息,先行开展临时救助,跟进后期刚性支出情况,根据其收入、支出情况及时纳入低保、特困、低保边缘等予以保障,落实民政“兜底”救助政策,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