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日报 践行新发展理念 打造园区开放新高地——访淮南经开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海涛
“去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部署要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海涛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张海涛说,淮南经开区围绕招商引资这个永恒主题,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理清发展思路。并研究制订优惠政策,修订了《淮南经开区招商引资扶持政策》,突出资本招商,强化引导基金等金融手段促进利用外资工作;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中小企业上规模,当年新增“四上”企业,奖励10万元;对当年新发生出口实绩的企业,给予每美元3分人民币的奖励等。同时狠抓招商项目落地,整合各种资源,全力推进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水平。贵州益佰健康产业园、同禹新型医药包装、万代福(北京)新能源动力电容、浪潮云计算中心等40余个重点项目陆续落户园区,总投资200多亿元。
“淮南经开区坚持把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两手抓,双促进,努力实现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张海涛告诉记者,经开区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针对经开区以生物医药、机械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的现状,积极出台政策,推动煤机制造业拓宽领域,走向市场,积极转型,对转型升级较好的企业除享受省、市有关政策扶持外,同时享受经开区专项资金扶持。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依托经开区“四园”暨信息技术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和振兴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推进浪潮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一体化平台、网易云创新创业小镇、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信息科技孵化器、创新创业小镇等孵化培育平台,引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培育新功能、新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张海涛表示,经开区正不断强化三项保障措施,一是突出创新驱动。创新体制机制,设立村居管理委员会,采取“托管”模式,对园区规划区域内的9个村居进行托管。实施干部聘任、全员聘用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积极帮助支持企业做好创新研发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园区拥有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世界500强上榜企业省级投资研发中心7个。二是促进产城融合。近10条道路全面开工建设,新建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7万平方米信息技术产业园、科技孵化器投入使用。今年陆续开工月星城市综合体、恒大房产、浙江商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引进各类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加快产城一体步伐,提升综合承载服务功能。三是优化投资环境。已成立融资担保公司,建立产业引导基金、“调转促”发展基金、风投基金,为优质项目和园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加大改革力度,已经完成复制推广网上自主办税、检验检疫通关无纸化等35项。强化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项目审批事项提供一站式全程代办服务。建立企业投诉反馈机制,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支持现有外资企业扩容增质,加大服务力度,对10余个外资项目加大服务力度,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