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日报 强化对外开放合作 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访淮南高新区(山南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永多

发布日期:2017-06-12 15:12 阅读次数: 字体:[ ] 背景颜色: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是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顺应经济新常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新区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增强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日前,淮南高新区(山南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永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淮南对接合肥都市圈的门户区,高新区要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陈永多指出,首先要树牢开放意识。从高新区自身来说,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与全省先进高新区相比差距明显。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切实增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服从服务于全省全市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布局,主动走出去,开阔眼界,学习经验,提升能力本领,理清开放发展新思路,找准开放发展新路径,开创开放发展新局面,深度参与合肥都市圈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开展全方位开放合作,努力成为谋划开放、推动开放的行家里手。

其次,陈永多认为要建好园区平台。抢抓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难得机遇,完善提升高新区开放合作平台,强化省市相关政策的落实,结合高新区实际细化实化配套措施,加强软硬件建设。从硬件方面,谋划推进产业区路网、地下管网、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双创综合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从软件方面,推进投资服务规范化建设,广泛开展“四零”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有序的投资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为我市扩大对外开放提供平台支持。

同时,陈永多提出要突出产业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新区发展的最大竞争优势,“以大数据产业为特色,以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31”活力产业体系,已成为高新区最鲜明的标签。当前,要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重点围绕完成130亿元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加快推进中国电科八所新所区、彩诚互联网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紧润敏江过敏诊断试剂研发生产等项目落地,加速大数据等主导产业集聚,尽快形成高端化的外向型产业集群,打造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

陈永多还强调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新区现已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3家和市级创新平台4家;先后荣获省级园区和基地荣誉称号6项,人才支撑转型发展的效能正在加速提升。目前,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已落户淮南智慧谷,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研发区一期科研团队已入驻,壹图公司获得省级备案众创空间牌照,江淮云产业平台、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获批第二批安徽省信息消费体验中心,中国电科八所山南项目已开工建设。先后与中科院合肥院离子体所、中科院大气所等多家知名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达成产学研对接、人才培养等合作协议;同时,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服务,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各类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

最后,陈永多指出要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重点围绕完成115亿元的引进内资任务,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建设专业招商队伍,强力抓好招商引资,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坚持引资引智一体、内资与外资并重、重过程与重结果同步,加大比亚迪高端手机生产线、皖新文化广场、冠宇锂离子电池Pack生产线、通鼎光电生产线等项目跟进力度,努力在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陈永多表示,高新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强化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