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正发声丨对标先进找差距,比学赶超促发展

发布日期:2021-06-23 11:18 来源: 市商务局 阅读次数: 字体:[ ] 背景颜色:

  对标先进找差距,比学赶超促发展  

图片
一个灵魂可以唤醒另一个灵魂,一座城市也可以“点燃”另一座城市,从“合肥模式”到“滁州速度”,从兄弟地市的跨越赶超到先发地区的一骑绝尘,最近的淮南看了很多、收获很多,触动很大、震撼很大。但对标先进不应否定自我,反思不足更应坚定自信。开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进行“六比六看”,就是要通过比学赶超,让“着急”之心传递、争先之势蔓延,激发淮南干部不服输、不言败的斗志,保持奋力拼、迎难上的劲头,以新的面貌、新的状态砥砺新的作为、开创新的局面。



比科技创新,在看到我们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同时,也要看到科教资源丰富的好平台。


图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曾经的淮南来说,安享着能源资源优势,抓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紧迫性不强。但当赛道变换、动能转换之时,我们要看到淮南不仅有煤,还有8所高等院校、83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必须打好“科教资源牌”,以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辐射区为依托,抓住与上海闵行合作共建科创园区契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合一”,以科技创新的强大势能争取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比“双招双引”,在看到我们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同时,也要看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好势头


图片


“十三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量的近70%来自非煤电产业,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连续33个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战新产业增速连续15个月居全省前8位。但立足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下,非煤产业发展不足仍是突出矛盾,我们必须坚决跳出“路径依赖”,打好“双招双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组合拳”,持续壮大民营经济、园区经济、非煤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比项目建设,在看到我们项目投资质效不高的同时,也要看到重大战略交互叠加的好机遇。


图片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项目不大、项目不多是淮南发展最大短板。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重大战略相继实施,淮南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把握大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坚持清单化、项目化、责任化推进,推动精力向项目聚焦、要素向项目汇聚,“吃干榨净”政策红利,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比营商环境,在看到我们政府服务仍需优化的同时,也要看到要素资源供给便利的好基础。


图片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诚然,与沪苏浙等先发地区相比,我们在服务理念、服务水平方面差距很大。但在一线城市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发展空间日趋饱和的背景下,淮南有着便捷的区位交通、丰富的水电气能源保障、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腹地,这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比较优势。我们必须将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一方面打好“优势牌”,另一方面,在思想作风、服务理念等领域与先发地区全面对标学习,加快行政效能提升和流程革命性再造,全力营造“四最”营商环境,努力在千帆竞发的区域竞争新格局中闯出新路。



比文明创建,在看到我们城乡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也要看到山水人文交相掩映的好格局。


图片


淮南城乡交织、市矿交错,受长期粗放式发展影响,城乡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短板突出。但“一座城”的深厚底蕴、“一本书”的灿烂文化以及“三山三水”的优美风光塑造了淮南独特的空间格局。我们要不负这一城山水文化,以文化塑魂、以山水塑形,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坚持城市建设的人民属性,坚决从基础最薄弱的地方抓起、从群众问题反映最突出的地方改起,通过“小治理”“微改造”推进城市更新,全面提升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比为民办事,在看到我们民生领域欠账较多的同时,也要看到维护群众利益诉求的好传统。


图片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在财力十分吃紧的情况下,连续5年实现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扩面提标、供养标准分别较2015年末提高46%、221%、186%,但群众还有许多烦心事、揪心事需要我们解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群众关心的小事着眼、细处着手,竭尽全力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办需要的事,让淮南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品质。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迈进新阶段,我们携手共进;屹立新起点,淮南蓄势待发。相信只要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奋进,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积比学之势,汇赶超之力,我们一定可以谱写淮南腾飞跨越新篇章。

分享到: